DC的杂谈 · 2018年9月8日 1

【杂谈】关于那些存储和遗忘的……

订购的3TB硬盘下午就送到了,和去年618的订单一比较才发现DT01ACA300的价格已经降了这么多了。回来和旧友一面视频直播一面装机、转移数据,也算是度过了快乐的两个多小时。看着布满线材和硬盘的桌面有种莫名的满足感,于是乎拍照向群友炫耀,冷不丁收到一句“XX(在下的名字)需要这么多存储设备是要干什么?”的疑问。

把玩着硬盘的手停了半刻,又当做无事发生一般继续,但这个问题却挥之不去。在下需要这么多存储设备干什么?

在下对于存储的执着和在下的“领路人”——在下的舅舅有紧密的关系。自从在下接触家里电脑的第一天起,作为指导者的舅舅就告诉在下“个人文件及时保存到固定位置”。虽然在武警服役,但每当回家,舅舅还是会给硬盘做好备份。所以即使由舅舅负责维护的家里的共用电脑换了三代以上,最初保存的文件依然条理清晰地陈列在硬盘中。有心回去翻看的话,甚至能找到在下幼儿园时和舅舅一起看过的老电影,或是用Windows画图歪歪扭扭画出的涂鸦。

不过舅舅不会总是在家,陪在下使用电脑的人也不总如他一样有着对PC的热情与知识。如果说舅舅留下的是关于存储的好习惯的话,那和母上发生的一件不愉快就是将“备份”深深刻入在下固件的编程器。

现在想想可能也没什么:某天母上不知为何让在下清理一下U盘里不需要的文件。考虑到U盘仅有2GB,在下欣然答应了。那时在下还在上小学,但作为家中唯二持有U盘的人之一,需要外出拷贝文件时都要用到在下的U盘(另外一位是在武警时常不能回家的舅舅)。好巧不巧这个U盘里存有从照相馆拷贝来的、在下最为喜爱的半身照之一的唯一一份存档——即便是现在,在下依然觉得这是在下所拍过的最好的照片之一。于是乎发生了这样的对话:

-母上:这张照片可不可以删啊?

-在下:哪张?

-母上:那张!

-在下:你到底说的哪张?

-母上:就是那张啊!可以把那张删了,反正电脑上存的有。

-在下:(永久删除了U盘上的照片)

-母上:哎呀不是那张,是那张!

……

这件事情是如何结束的,在下已经记不得了,回想起来大概是小学生一般大哭一场与最喜爱的照片告别,然后再也没有让母上插手过哪怕一次有关文件存亡的操作。与母上无所谓的、“没用的东西当然就应该删掉”的态度不同,在下现在“不主动删除任何文件”的例行几乎是另一个极端。最后母上还是不得不屈服给哪怕克扣伙食费也要攒钱买硬盘做备份的在下。事情虽小,但即便现在,回想起十余年前那张永远无法挽回的照片,犹时不时因绞痛而从梦中惊醒。也许这就是在下的PTSD?

转换一下话题。某篇文章提到小学临近毕业时在下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电脑。难得的,舅舅还给在下选配了一个DVD-RW刻录机。除开“学习之余也要会玩游戏”之外,舅舅的另一句“名言”就是“男孩子每人都应该有一台刻录机”。不久后家里就购置了一台复印一体机,退休在家的爷爷也趁机学会了使用扫描仪,把家中所有的洗印老照片、老底片全部进行了数字化;而在下也在舅舅的指导下,每周一次把家中的照片刻成光盘保存——虽然现在了解到光盘的寿命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长,但这些刻录下来的照片,相比在一次事故中永远失去的、舅妈的笔记本上的照片而言,应该也是幸运很多了。

后来,舅舅调任、读研、再调任、退伍转业,最后出国工作,家里的电脑最终还是由在下一人来管理了。虽然母上依旧对“同一个文件存好几份”觉得毫无意义,虽然眼看着拖垮了一个又一个网盘,虽然家中的旧硬盘最后还是功成身退,但每当能随时调出若干年前的文件的时候,总觉得是有意义的——虽然在下的文件归档整理远赶不上舅舅,但总归是有的。

然后不出所料高中毕业上了大学,组了NAS有了可控的档案系统,增量备份的照片库甚至能找到几年前流行的表情包。直到这个暑假,母校的老校区易手,赶在最后时刻翻墙回去告别的同学之一联系到在下:“你放在电教白板里的文件夹还在”。存了些什么呢?老师的趣照?校长致辞冗长的视频?曾经再熟悉不过又被飞速遗忘的课件?

谁知道呢?谁用得着知道呢?

回过神来文件的迁移早已完成,装上侧板后,静音机箱中兢兢业业工作着的硬盘们透过消音板散出令人着迷的温柔低吟。所以,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良好的习惯?创伤后应激障碍?无意识的责任感?

或许都是也都不是。说不定执着于“存储”的背后,是害怕在下某一天永远告别后,被彻底遗忘掉吧……

 

P.S.

日立的硬盘技术,赞

还有刻录机,每人都值得有一台

 

2018/09/08 凌晨

=Update20180911=

补图